4月25日,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本屆峰會由國家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國資委和福建省政府共同主辦,主題為“激發數據要素新動能,開啟數字中國新征程”。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出席峰會,并在數字政府分論壇發表主旨演講。
劉君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字中國”建設,強調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2020年,郵政快遞業收入規模突破萬億元,占GDP比值超過1%,特別是快遞業務量達到833億件,日均服務人次超過4億,連續7年穩居世界第一。行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給政府治理帶來了全新機遇與現實挑戰,寄遞渠道面臨的安全形勢嚴峻復雜,行業治理尤其是安全管控難度不斷加大。統籌好發展和安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亟需匯聚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之合力,通過互聯網+智能監管,有效提升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劉君表示,自2009年起,國家郵政局即著手探索推進數字政府建設,逐步建成了中國快遞大數據平臺。該數據平臺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覆蓋范圍廣,每天實時匯聚全行業最及時最豐富的生產運行數據,實現對行業生產的實時監控和指揮調度,是推動快遞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大腦”。二是服務功能實,每天實時處理3億件快件、數十億條數據信息,具備了全網實時監測、精準預判安全隱患的數據服務功能,全面賦能各級郵政管理部門的日常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是助力行業高效能治理的“智慧中樞”。三是互通共享強,實現了與相關部門數據的實時共享,極大提升了綜合研判和協同共治的監管能力,是防范化解寄遞渠道安全風險的“監管利器”。四是應用場景多,通過平臺實名收寄管理系統,建立了行業用戶和科學監管的數據底盤,可以滿足涉恐涉暴、涉毒等各類監管的導偵功能;通過運營管理系統,可以描繪和構建快遞包裹的承載內容和運行規律,繪制快遞服務農特產品的上行地圖、服務現代農業金牌項目的包裹地圖和郵快件上下行的發展軌跡等;通過快遞發展指數,可以分析行業發展規律、產業聯動情況及與資本市場的耦合關系。同時,還積極與一些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借助快遞大數據服務打造區域經濟活動的“晴雨表”,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劉君指出,全系統將繼續強化、做實和發揮好郵政快遞領域“數據”的創新引領作用,在“十四五”期間開啟“綠盾”工程二期的建設,在實現安全管理“動態可跟蹤、隱患可發現、事件可預警、風險可管控、責任可追溯”的基礎上,繼續加強系統的擴展、完善與提升,突出強化快遞大數據開發與應用,在快遞大數據支撐行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助力社會治理方面繼續深耕細作,進一步激發數據要素價值。重點在身份認證公共服務、末端信息公共服務、上下游數據協同、統一地址治理等方面,提供精準高效的快遞數字基礎服務,并加大社會面共建共享共用的建設力度,努力在更高起點上促進快遞大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和有效應用。
峰會期間,劉君會見了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就推動快遞大數據研究開發等工作交換了意見。4月26日,劉君與福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為民,福州市委副書記、福州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林飛等共同為快遞大數據東南研究院揭牌,并出席快遞大數據東南研究院戰略協議簽約儀式。
快遞大數據東南研究院由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中心與福州市人民政府共建。在儀式上,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中心負責人表示,快遞大數據東南研究院作為推動“政產學研”融合升級的紐帶與橋梁,是快遞大數據“新基建”的重要一環。安全中心將加快推進快遞大數據東南研究院建設和數據研發,堅持瞄準“兩中心、兩基地、一支國家隊”的建設目標,更好發揮“快遞大數據+”的社會效益,切實體現郵政快遞業大數據要素資源價值,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